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张康军
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。教师专业成长、教育教学质量提升,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。怎样做好教育科学研究,结合自己的实践,我建议从以下方面发力。
树牢学习意识。新时代教育教学需要更多高质量创新型、学习型、成长型教师。通过学习,教师会发现自身的不足,并发现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……在理论与实践、现实与预期、现在与未来之间形成碰撞,最终形成内在的自证逻辑:行不行?对不对?好不好?有无提升空间?这样思考、实践的时候,教育科研的种子就会在心中孕育、慢慢成长了。
立足日常实践。教研的立足点一定是本职工作,是当下正在做的事情,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、做出成效。温州大学教授陈智峰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多年,他曾围绕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课文的教学在5年内连续发表5篇文章,其中3篇发表于核心期刊。这5篇文章融文本解读、教学论文、教学案例、教育叙事、课堂实录为一体,为教科研写作与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典型的案例。可以看出,陈智峰教授是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做好教学而教研,在教研过程中形成论文。这样的教研就很有价值和指导意义。
勤于教育反思。一般而言,教育教学活动总会出现各种偏差:预设与生成之间有偏差、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有偏差、方法过程与达成结果之间有偏差、自己所愿与他人期盼之间有偏差等。走心的教师总会在出现偏差之后深度反思:反思预设的科学性,反思方法路径的可行性,反思教育实践的规范性、艺术性、个人习惯等。若能及时将这些反思记录下来并提出改进意见,后面遇到此类问题便会有新的思考和改进意见,如此循环多次,反思就有了回应,实践就会有新的提高。这样的反思在于发现新问题、提出新思考,必然会促进业务提升,教研的效果自然也会明显提升。
善于发现问题。发现问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,有问题才需要教研,教研也必然聚焦于问题的解决。发现问题后要梳理问题,可以用迁移法,由此及彼找共性;可以用逻辑推理法,由表及里找本质、规律;可以用比较分析法,去粗存精、去伪存真。对待真问题,用分析归纳综合法将其分解为若干小问题,再将这些有机联系的小问题整合成需要解决的大问题。至此,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过程才算告一段落。
主动解决问题。解决问题是教研的核心内容。怎样解决问题?可以参考课题研究的相关格式内容:通过阅读文献,借鉴他人智慧解决问题;通过研究假设,准确掌握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;通过分析问题、实践反思、个人剖析,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,提出预期目标,分解过程结构;通过梳理思路,科学规划研究路线图。最重要的当然是实践,在行动中解决问题。此外,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忌单打独斗、闭门造车,应敞开胸怀主动向“高人”请教、与同事合作,研究的质量自然就提高了。
勇于表达观点。教师要敢于、善于从实践经验的“茧房”中飞跃出来,不断升华为理论观点。需要提醒的是,理论观点必须尽可能系统、完整、逻辑自洽。教师可以从撰写反思日记、教育叙事、案例分析等研究方式开始,慢慢积累,条件成熟时再通过撰写论文、参与或主持规划课题研究、出版专著、申报教育成果(项目)等形式,完整、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。
乐于凝练总结。教师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观点,厘清理论观点的结构,分层分类表述;或者在某一理论观点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,对实践过程进行结构性总结,分层分类有侧重点地表述。这两种路径都是凝练总结研究成果的重要过程,通过这样的凝练总结才会形成教研成果。凝练总结出成果后,我们就可以撰写教育叙事、教学论文等,并选择合适的报刊投稿,也可以申报相关课题。论文、课题、专著等既是教育科研的过程性呈现,也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总结。
总之,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,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行动起来,主动学习、专注实践、乐于反思,努力发现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,以问题为起点,以目标为导向,以发展为追求,扎实开展教育科研。
(作者系正高级教师,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)
景盛网-配资公司排名-合规配资平台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