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以色列《国土报》专栏作家吉迪恩·利维眼中,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安全逻辑,像极了好莱坞动作片里的套路——主角手持重武器横扫一切,镜头里火光冲天、敌人倒地,看起来威风凛凛,可关掉屏幕,现实里的窟窿却越来越大。
以色列总理本雅明·内塔尼亚胡6月在以色列雷霍沃特伊朗导弹袭击现场发表讲话(法新社)
“以色列的军事优势?不过是动作片里的特效。”利维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,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。
他指着加沙边境持续升腾的硝烟、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地区紧张,还有街头越来越频繁的安全检查说:“这些镜头够震撼吧?可你真觉得,以色列比两年前更安全了?”
内塔尼亚胡掌舵下的以色列,似乎总在扣动扳机。从加沙的“定点清除”到对伊朗军事设施的“预防性打击”,从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扩张到对黎巴嫩真主党的跨境空袭,军事手段成了应对一切问题的“标准答案”。就像一个沉迷打游戏的玩家,以为按下“攻击键”就能通关,却没发现屏幕外的世界早已被打得千疮百孔。
“战争结束后我们会得到什么?”利维追问。他算了笔账:加沙的废墟堆得越高,巴勒斯坦年轻人的仇恨就扎得越深;对伊朗的每一轮轰炸,都在给地区武装组织递上“团结抗以”的理由;就连约旦河西岸的枪声,也让以色列士兵的家书里多了更多“明天不知能否回家”的忐忑。所谓的“安全”,像握在手里的沙,握得越紧,漏得越快。
更危险的是,以色列正在变成利维口中“被排斥的国家”。国际舞台上,它的座位越来越孤单:联合国大会上,批评以色列的决议案通过率逐年走高;欧洲盟友私下抱怨“越来越难替它辩护”;连曾经最铁的伙伴,也开始在武器出售、外交表态上含糊其辞。就像一个在派对上总掀桌子的人,最后发现没人愿意再跟他坐同一张桌。
“被排斥不是小事,”利维的声音沉了下来,“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了‘麻烦制造者’,当它的名字和‘空袭’‘封锁’‘平民伤亡’绑在一起,安全就成了空中楼阁。”
他见过太多这样的细节:以色列商人去欧洲谈生意,对方看到护照眼神会变;学者参加国际会议,一提国籍就被追问加沙的孩子;甚至普通游客在国外,都要小心翼翼避开“以色列”这个词。这种孤立像慢毒药,一点点侵蚀着这个国家的生存土壤。
内塔尼亚胡总说“军事是最后的盾牌”,可利维觉得这盾牌早被蛀空了。“历史上哪有国家靠枪炮能活一辈子?”
他翻着书架上的史书,指给人看:罗马军团够强吧?最后毁在无休止的征战里;拿破仑的铁骑踏遍欧洲,可莫斯科的严寒和各国的联合反击,终让他一败涂地。
“军事能赢一场战斗,却赢不了长治久安。就像你能用拳头逼邻居闭嘴,但堵不住他们心里的恨——总有一天,这恨会变成更锋利的刀。”
如今的以色列,像个握着上膛的枪却找不到安全角落的人。边境的铁丝网越拉越高,城市里的防空洞越挖越深,可老百姓的安全感反而越来越稀薄。
利维在专栏里写过一个细节:他12岁的侄子最近总在睡前问,“今晚导弹会落在我们街区吗?”而两年前,这孩子操心的只是明天的足球赛。
“战争欲望像个漩涡,”利维最后说,“你以为自己在掌控它,其实早被它卷着往深渊里坠。”
内塔尼亚胡的“强硬剧本”还在继续上演,只是台下的观众越来越少,而舞台背后,以色列人想要的“安全”,正随着每一声炮响,变得越来越远。
博雅文成:本文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构成要约、招揽或邀请、诱使、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,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,自行作出投资决定,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,概与作者本人无关、编者及作者无涉。
(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内容和图片仅供参考,编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)
#热点观察家#
景盛网-配资公司排名-合规配资平台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